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法院风采 >>先进个人 >>内容

学党史 悟思想 | 党在西柏坡时期的规矩及时代价值
发布日期:2021-12-08  来源:市法院  浏览次数:  字号:〖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干警深入了解党的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系统掌握党的创新理论,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我们通过主题征文的形式,抒发全市法院干警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情感认识和心得体会。


党课篇


党在西柏坡时期的规矩及时代价值


市中院民二庭   王佳


(节选)


一、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的光辉实践


(一)选址西柏坡实现重大转折


西柏坡与井冈山、瑞金、延安齐名,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四个“红色大本营”之一。中共中央的新驻地曾首选承德、后来也考虑南迁淮阴,但形势不容乐观后,中央工委决定留在晋察冀边区,考虑到建屏县(今平山县)西柏坡附近的南庄、北庄、东柏坡、夹峪村等一带稻麦两收,经济条件较好,群众基础不错,又是老区,交通便利,决定选择西柏坡为中央工委驻地。


(二)土地改革汇聚力量之源泉


1.全国土地会议的召开和《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彻底实行土地改革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2.土地改革运动的普遍开展。《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各解放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但是平分土地中也出现了一些扩大打击面、侵犯中农和工商业者利益、乱打乱杀等“左”倾的偏向,给解放区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3.“左”倾偏向的纠正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的制定。中共中央从1947年12月到1948年上半年集中全力纠正“左”倾错误,明确了“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三)整党整军保持肌体健康


整党的内容是,通过开展“三查”(査阶级、査思想、查作风)和“三整”(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和官僚主义作风,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那些错误严重、屡教不改的党员辅之以组织纪律处分;对极少数混进党内的地主、富农和流氓分子坚决清除出党。通过这次整党,广大解放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思想上、作风上、组织上都有了很大进步,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四)三大战役展开战略大决战


1.辽沈战役—曙光从这里初现。东北全境终获胜利解放,从而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淮海战役—小车推出来的胜利。这次战役的胜利实现了将国民党主力部队尽可能消灭在长江以北的战略部署,这次胜利之后,已经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而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3.平津战役—新中国定都奠基礼。平津战役的胜利,为中共中央机关、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北平创造了条件,成为新中国定都奠基礼。


三大战役的发动和全面胜利,标志着全国胜利即将来临,中国共产党将由一个长期被压迫、被围剿的党变成全国范围的执政党;标志着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包围城市转入城市领导农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创业之难即将成为过去,而巩固和开创新事业的考验即将成为现实;标志着中国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


(五)七届二中全会擘画新中国蓝图


1.讨论党的工作中心的战略转移,制定革命胜利后的宏伟蓝图。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报告,制定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方针,确定了革命胜利后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蓝图;规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的任务和主要途径;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实行战略转移的问题。


2.提出“两个务必”,防止资产阶级思想侵蚀党的队伍。全会指出中国的民主革命是伟大的,但是胜利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巨。全会特别提醒全党要警惕骄傲自满、以功臣自居的情绪的滋长,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3.提出“六条规定”,防止党内松懈。为了防止革命胜利后党内可能出现的麻痹、松懈情绪,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制定了“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


七届二中全会为党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二、西柏坡时期的规矩内涵 


(一)加强纪律性


1.严格请示报告制度。在原则设计层面,将“建立报告制度”,划分为两个大的范围,一个是“各中央局和分局”,另一个是“各野战军和军区”。


2.健全党委制。在党内工作和决策机制方面,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健全党委制》,指出“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强调应注意“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二者不可偏废”,实现民主与集中的有效统一,同时毛泽东同志还总结《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二)坚持优良作风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两个务必”,不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对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更是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从而成为西柏坡精神最为重要的内涵。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提议通过了“六条规定”,党中央还制定了《机关、部队转移前后应该遵守的事项》,明确了入城纪律……从以后的形势发展看,"两个务必"的告诫是很有预见性的。


(三)走群众路线


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就要依靠和发动全国占绝大多数的农民参加。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认真地团结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同时“团结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中国共产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的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


三、规矩的丰富发展和当代价值 


(一)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党的纪律建设


1. 完善落实“两个维护”的制度。“两个维护”就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既是根本政治任务,也是根本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的集中体现。


2. 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党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出的决策部署,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依据,所有党组织都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要建立定期就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回头看”和报告、通报制度,切实解决贯彻落实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3. 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请示报告不是小事,是我们党的重要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坚持权责明晰,既牢记授权有限,该请示的必须请示,该报告的必须报告,又牢记守土有责,该负责的必须负责,该担当的必须担当。


4. 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地方组织的根本任务是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党组要贯彻落实党中央以及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每个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强化党的意识和组织观念,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自觉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二)继承发扬“两个务必”,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1. 持续强化党性教育。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加强作风建设,必须从增强党性入手。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员、武装全党,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确立思想理论的“定盘星”,校准理想信念的“指南针”,强健“四个自信”的“主心骨”,改造和克服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危险,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2. 坚定不移反对腐败。人民群众看党的作风转变了没有,转变得如何,其中一个方面就是看腐败问题解决得怎么样,看反腐工作是否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全覆盖、零容忍、无死角”的原则,查处了一大批贪污腐败分子,人心大快,反腐败工作取得了压倒性胜利。要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果,必须进一步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工作体制优势,充分发挥纪委监委职能作用,强化党的作风建设,夯实党执政的根基。


3.驰而不息纠正四风。解决“四风”问题,要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要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督促其强化监管、健全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突出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要从具体问题抓起,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具体表现,特别是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突出问题,以此为突破口和切入点,紧抓不放、一抓到底,以点带面,用小切口推动大变局。要严格监督执纪问责,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将作风建设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


(三)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1.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谋划工作。密切联系群众,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以百姓心为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觉地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谋划工作,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2.从双向发力角度推动工作。一方面,政府单位要开门纳谏,征求民意,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并经过梳理分析总结,使之系统化,继而作出工作决定。另一方面,要扩大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表达权。让群众在参与中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双向发力。


3.创新联系群众的方式方法。要积极探索密切联系群众的新方式新手段。除了传统形式外,通过联席会议、民情恳谈、议事协商等制度化平台,发挥社会组织在反映社情民意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拓宽联系群众的渠道。要推进现代科技手段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让群众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参与讨论、投票、监督等活动。加强大数据分析,充分挖掘大数据背后的问题,从中发现社会治理的短板、漏洞和不足,明确工作改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