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法院文化 >>内容

苗寨印象
发布日期:2010-03-05  来源:市法院  浏览次数:  字号:〖
 


    离开苗寨已有时日,但苗寨的印象却不可磨灭地印在脑海。那浓郁的民族风情,那奔放洒脱的翩翩舞姿,那优美动听的芦笙……思绪,一下子又飞回了苗寨……


    那天一大早,我们一行乘车前往郎德苗寨。山路险要,弯道连连。虽说贵州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之说,但一路天公作美,大伙欢声笑语,心情格外的好。车窗外掠过一片片镶绿的坡地,如诗如画的美景让心情顿时鲜亮起来。操着浓浓黔音的导游,连接了苗寨村支书的几个电话,经努力揣摩,大意是我们的午饭在室内吃还是在风雨桥吃。人虽还未到苗寨,却早已感受到了那淳朴好客的民风……

 

    到达郎德已近午后一点,就餐果然在 “风雨桥”上,大家围着长长的条桌纷纷落座,吹着凉爽的山风,围着红红的炉火,品着美味的涮锅,频频举筷直奔主题,大伙赞不绝口:汤汁鲜美,肉质嫩滑,十分过瘾……席间,寨子里的大喇叭响起,传来一男子热情的催促声,我们估猜可能是说“客人来了,大家准备啊!”果真被猜中。猛然间,原来冷清的寨子从四面八方冒出了许多人,他们穿着盛装往寨子赶。其中两个全身披戴银饰的女孩快步向我们走来,我们女同胞哪经得起这银子的“诱惑”,眼睛为之一亮:这山寨中竟有如此娇艳美女,于是纷纷缠着这两个苗家少女拍照,她们落落大方地答应,“咔嚓 …咔嚓….”!

    大约十分钟后,悠扬悦耳的芦笙响起,苗寨大门洞开,十几个着装艳丽的苗族女子手把酒盏,晃动着叮当银饰,挨个从大门口沿石阶排到公路边,大伙情不自禁喷喷称赞。放眼望去,郎德民居依山而筑,清一色为木质结构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在空中向我们渗透着神秘的气息。就在这时,一个黑衣苗民冲出寨子放了一串鞭炮,别具一格的欢迎仪式正式开始,十二道拦路酒沿路排开,按苗家风俗,得喝过拦路酒方能进寨门,这也是苗家人给游客的祝福。导游告诉我们,喝酒不要用手,双手背在身后,只要弯腰用嘴唇轻触酒杯即可。主人虽然好客,但绝不会强人所难。于是每道酒都得沾一沾,晕!那酒杯每个人都沾?岂不是太不卫生了?呵呵,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入乡随俗。片刻一群身着黑长褂的苗族男人,一字儿排开,吹着迎宾芦笙曲,欢迎我们的到来。后来听说这是大伙享受到的最高级别的礼遇了!


    踏着石板路,我们走进了寨里。吊脚楼都是二层建筑,上层住人,下层养猪或是堆放杂物。由于是木制结构 ,苗民防火意识很强, 家家门口都挂有“防火安全户”的标识。走不远,是一片圆形的空地,在这里将为游客们献上传统的苗族歌舞。苗民们身穿绣衣条裙,头戴银冠,眨眼间那些妇女放下手中的针线活便成了主要演员。男子们全是长袍黑褂,小孩们也盛装打扮,全村皆出。几个亭亭玉立的小姑娘,少了点羞涩,多了些淡定,个个微微绽开笑容,却没半点娇柔造作。听导游说,其实她们见过的世面很多哦!朴实的村民却有着娴熟的舞姿,热情且欢快,并不时发出银铃般的笑声。场子边,有一非常可爱的小孩,她不时地随着大人们一起歌舞,简直就像专业演员一样。令人称奇的是:有一只鸡,整场演出都在舞台中央时而踱着步子,时而随音乐挪步,是那么从容。真没想到,连苗族的鸡也会跳舞!在热闹的场边,还坐着一群苗族老人,他们安详地坐着,或在追忆似水年华,或在欣赏儿孙们的演出,或在用眼神交流着什么,无忧无虑地在享受着一份安逸。最难忘的是一老者,他吹奏着最大的芦笙,十分投入,摆动着身子,脸上泛着红晕,长长的胡须,不再是岁月的留痕,而成了艺术的展示与传承。最后全寨男女老少齐上场,黑压压一片,随着铜鼓点子款款绕场欢跳,并邀客人共舞,嘹亮的歌声将活动推向高潮


    表演结束,演员纷纷退场,然后从一不苟言笑的黑衣苗人手中领取一纸片,我凑过去一看,好像是抵多少工分之类的,原来这是他们应得报酬的凭证。乡亲们各自拎着篮子向游客兜售着礼品,里面装满了苗饰、苗绣、苗笙,旅游纪念品玲珑别致,应有尽有。我买了几把芦笙,虽然我吹不出乐曲,但那声音足以让我想起苗家。这里的人朴实,所有的人都会大方地和你合影留念,从不索钱,卖东西是能卖则卖,决不会翻脸或磨着你,他们是那般真诚,是那么友善,我沉浸在温馨、感动之中……

    返程的时间到了,我依依不舍地望着车窗外渐渐远去的苗寨,心中顿生赞美之情:苗寨的风景固然美丽,但更美的是苗寨人,那郎德就是一部人文经典。那人、那景轻轻淡淡,象淡淡的米兰花一样散发着清香,沁人心脾,成为永恒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