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两会访谈:中国加入世贸后特区还能"特"吗?
发布日期:2002-03-11
——访原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主任胡平

  中新社记者孙自法


  原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主任胡平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并不是简单的“能”或“不能”。这位全国政协常委今天在此间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说,中国的五大经济特区发展到今天,其阶段性历史任务已完成,但进一步的发展和影响力远没有结束。

  胡平说,中国广义的特区还包括一百多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全国十五个保税区、十五个出口加工区、十四个边境贸易合作区,以及被称为不是特区的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特殊历史发展时期赋予特区政策优势的“特”将逐步淡化乃至消失,但其他方面优势的“特”会继续保持并发挥作用。

  特区继续“特”主要有三方面,即先行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胡平认为,充分发挥这三大优势,将为特区在二十一世纪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出口创汇、发展现代物流业等提供强大的竞争力。

  “中国特区的发展与入世并不存在冲突”。胡平指出,特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已对世贸组织规则相对熟悉,也积累了很多应对各种挑战的经验;特区的区位优势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创新环境,对投资者颇具吸引力;特区的产业优势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其产业形成早,上规模、上档次,产生了规模效应,因而具有较强的国际国内竞争力。

  七十二岁的胡平表示,当很多地方讨论应对入世之策时,特区却已可从容应对。当然,中国入世对特区并非就没有挑战,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利用特区自身积累的优势抓住入世机遇。

  曾先后担任过福建省省长、商业部部长的胡平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特区早已从最初的政策扶持阶段过渡到自我发展阶段,在人才、环境、产业等方面,所受影响与冲击不会太大。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观念当年由特区提出后风靡全国。胡平称,二十多年来,以特区为龙头的种种对外开放模式,从宏观到微观、由基层至上层,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笑言,中国特区建设“墙内开花内外都香”,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不言而喻,同时还对发展中国家起到样板作用,埃及与独联体的一些国家已准备引进中国特区模式,甚至连日本也对此产生兴趣,并计划借鉴中国特区模式。


  在中国进行的一场政府机构改革中,国务院特区办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于一九九八年合并为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虽然特区办这一政府机构“光荣退休”,但特区将依然存在并继续运行。

  胡平提出,中国特区未来要更好地发挥聚合效应,即以特区为基地,向周边渗透并逐步推进。同时应考虑与港澳地区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与台湾地区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发展良性互动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承办单位: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